上海危机公关公司

地产风险暴露后,会传递到保险和银行吗

发表时间:2024-03-18 11:53


近日,从万科传出非标债务展期被拒,到新华资产紧急澄清、万科提前偿还6.3亿美元债,再到监管层召集金融机构支持万科融资以及12家商业银行为万科筹资800亿等,为其接下来的公开市场债务释压,万科偿债风波持续扰动资本市场。截至目前,各方尚未给出确切回应。

 

3月13日,地产、保险板块均陷入调整,万科A收跌3.10%,银行板块也走低,平安银行领跌。保险股中,中国太保重挫逾7%;新华保险跌超4%;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跌超3%。

 

从公开市场债务情况来看,Wind数据显示,当前万科旗下存续的公开市场债券有74只,合计金额865.7亿元。其中,2024年年内到期债券有40只,对应金额超过300亿元,其中上半年有15只到期,合计金额接近150亿元。

 

随着近期万科与新华资管展开债务磋商等消息发酵,市场对保险公司的房地产风险敞口作出新的评估。根据万科前期发债文件,非公开市场债券中,截至2022年末,万科银行借款合计为1904亿元,其他借款合计381亿元(其他借款主要包括保债计划),以上两项总计2285亿元。

 

所谓保债计划,是指险资与万科合作的债权投资计划,为非标私募产品,当下万科多个保债计划均没有到合同到期日,债权人可选择提前行权。为避免险企提前行权,早在2023年12月,在监管部门协调下,新华资产等同意将万科的保债计划延期行权3个月。

 

在金额较大的保债计划中,万科借款方包括新华资管(97.82亿元)、平安银行(58亿元)、泰康资管(46亿元)、中原信托(30亿元)、中诚信托(22亿元)。

 

最新的消息显示,不只新华资产,多家险企,包括中国太保、大家保险等都与万科就债务问题展开了磋商,不过,万科磋商的重点并非对债务进行“展期”,而是希望几家险资不要提前行权,继续履行合同直至贷款到期。而险企关心的重点也不在于万科无力偿付3月到期的美元债,而是担心万科外债优先、境内非标债置后的偿还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上一次万科与保险业产生摩擦还是在2015年,彼时作为依然欣欣向荣的房地产业龙头企业,万科备受保险资金追捧,恰逢彼时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快速膨胀,在资本市场横冲直撞,斩获大量银行股、地产股股权,其中前海人寿一不小心还成为了万科的大股东,这引发了著名“宝万之争”。随后,保险资金是“野蛮人”、“妖精”、“破坏实体经济”的声音充斥舆论场,前海人寿不得不退出,万能险因此被污名化,保险业也因此走上了转型之路。

 

如今,万科与保险业纷扰再起,但起因不再是保险公司对万科求而不得,而是多家保险公司集体向万科追讨债务……双方各有难处:房地产业不景气,龙头万科资金链相当紧张,保险行业也不景气,资产端也持续承压——时过境迁,房地产业、保险业都面临新的考验。

 

雪上加霜的是,3月11日,穆迪还撤销万科B aa3发行人评级,授予公司家族评级Ba1,并下调高级无抵押债务评级,从Ba1调至Ba2。根据资料显示,Baa3为投资级别的最低评级,Ba1以下为非投资等级,俗称垃圾级别。

 

穆迪指出,内房营运和融资环境的不稳定性,将继续拖累万科的合约销售、融资管道和流动性。穆迪表示,万科的长期无担保融资的渠道仍然有限,已反映在二级债券价格的波动,认为这会进一步限制公司再融资的能力。

 

时过境迁,对于诸多险企而言,曾经的香饽饽房地产业,如今已颇有“烫手山芋”之感。而房地产业不景气所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将是危机四伏的保险业当下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命题之一。

 

不过,国泰君安最新发布的研报认为,房地产市场没有系统性金融风险,这将是短期内最大的预期修复。研报提到,境内的债务有大量金融政策支持,基本都能够做展期,难以形成真实坏账。 

 

然而,窃以为,万科的问题,拖累保险股大跌,按照克而瑞数据,前2月房企销售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同比下滑幅度普遍在30~50%,房企现金回笼减少进而引发偿债风险,是令人担忧的,如果销售端依然卖不动,险资的担忧会升级,最终还是需要地产基本面好转,这个矛盾才能化解。市场近期对险资的担忧,不无道理,最典型如中国平安 ,作为“隐形房地产巨头”,其对于华夏幸福的投资最终造成了高达540亿元的风险敞口,为此,中国平安曾一次性计提减值损失432亿元。

 

3月14日,杭州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在杭州市范围内购买二手住房,不再审核购房人资格,二手房限购全面放开,同时,杭州市范围内个人出售住房的增值税征免年限统一调整为2年。这是两会后重点城市进一步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为市场企稳复苏创造好的条件。

 

此外,市场目前更多的是担心保险,银行的风还没吹到,而银行股是A股的中流砥柱,权重较大,如果万科的保债危机持续没有定论,A股不排除二次探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