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舆情监测公司

组织工作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

发表时间:2023-07-07 13:56

口碑营销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改变着政治生态和舆情环境,也给组织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科学处置组织工作网络舆情,是组织工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在实践中,一些地方的组织部门、组工人员对组织工作网上舆情的处置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缺乏应急处置网络舆情的方法和手段,“慢半拍”、“马后炮”等行为使组织部门在应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时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第一,对组织工作宣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组织工作的特殊性,长期以来组织部门往往忽视宣传,只求“做功”,不求“说功”,埋头苦干,守口如瓶。没有认识到,组织工作同样需要群众知道、理解。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交互性、爆炸性的特点,对组织工作形成了巨大挑战,组织部门不及时发布信息,小道消息就会“满天飞”,会对组织部门的公信力造成损害。第二,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狭隘地认为了解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主要是宣传部门的事,没有意识到组织部门的责任。还表现在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作用估计不够,没有意识到网络舆情通过“催化”、“发酵”,会将现实“小问题”演变为网络“大事件”,反过来又形成舆论压力,增加处理事件的复杂性、多变性。第三,舆情应对的工作机制不完善。目前,多数组织部门在网络舆情应对上还没有形成统一、完备的组织领导工作架构,没有建立专门的工作队伍,舆情监控、研判、应急处置等机制不全,导致对网络舆情准备不足、处理不当,最终酿成网络公共事件。有的组织部门、组工干部应对舆情的能力不足,政治敏感性不强,对媒体和网友的询问态度生硬,反应迟钝,答复不当,“不会说”,从而放大了事件的负面影响,失去了网络舆论宣传主动权。贵在预防原则。我们都知道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故事的寓意同样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处置应重在预防,而非救火,事中防范好于事后防范,事前防范好于事中防范。迅速及时原则。社会心理学上有个“首因效应”,是说人们往往相信首次获得的信息;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也指出,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面对涉及组织工作的舆情事件,要及早掌握话语主动权,抢在第一时间发布真实信息,释疑解惑,满足公众知情权,避免出现网络上认为组织部门“不作为”的情况,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赢得理解、信任和支持。适度反应原则。任何事情的处置都要把握一个度,防止过犹不及。对于组织工作舆情处置,过多的炒作和过早的宣传,可能无益于问题的处置。要认真分析、加强预测,时刻关注其发展态势,不用“放大镜”,不人为制造热点,不作无谓争辩,而是把握火候和分寸,把握节奏和力度,最大程度发出权威的声音,保证舆论的正确导向,既要达到一定的声势和效果,又要避免出现正面宣传负面效果的现象。综合考虑原则。处理组织工作网上舆情要做到政治上考虑与专业上考虑相结合,既要考虑维护党委的形象和权威,维护组织部门的声誉,又要从公众的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公众在该舆情事件中的诉求,还要从现代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层面考虑如何快速有效消除舆论的负面影响。灵活艺术原则。在应对网络舆情时,注意应对方式方法,既澄清事实,又讲究情理。面对网民的“拍砖”、过激的言论和传统媒体记者的追问,不要“唱对台戏”、更不能说“火上浇油”的话,而是要沉得住气、搁得下面子,做到冷静分析、平和交流、坦诚沟通,在交流中求得理解,在沟通中取得共识,在讨论中凝聚人心。方向引导原则。组织部门要坚持用积极的看法打动网民,进行正确观点引导,让网民理性看待和评价舆论事件,避免出现“群起而攻之”的舆论态势。这就需要确定相关的舆论引导主题,组织网络宣传员在网站论坛发帖、跟帖,以有效形成正面舆论,引领舆论走势。第一,转变观念是前提。不要把网络舆论看成麻烦的制造者,不要抵触网络民意。民意提供的是对组织工作的监督,是一道把关,不是为难,能帮助组织部门换种逻辑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当然,网上的言论并不都是对的,但却对事物提供了更多一层的分析。有一种提醒机制,不是坏事。所以要把社会舆论的参与监督作为进一步加强干部工作、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考量因素。要加强研究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探索组织工作舆论宣传规律,认真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提高应对处置的主动性和实效性。第二,做好本职工作是根本。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组织工作负面舆情,根本还在于把组织各项工作本身做细、做实、做好。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加强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科学规范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完善现有干部选拔方式,变“少数人中选拔少数人”为“多数人中选拔多数人”,尊重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话语权,做到公道正派、公正无私,切实以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来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就不会怕任何质疑。比如,在年轻干部的选拔上,一定要避免形而上学的懒政思维,避免片面以新任干部的平均年龄作为政绩衡量指标的简单化做法,走出“政绩化”误区。二是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增强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对公民权利应有的尊重和敬畏,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避免一些党员干部的不当言行刺激民众神经,引发舆情事件。第三,保证信息的对称性是关键。做到“公开选用、公开监督、公开查处、公开宣传”,才能赢得主动、增强公信。一是立足“早”字,尽可能把信息公布在前,这是获得信任的前提。针对社会基本关注点,尽可能把完善的信息公布于众,真正落实党员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二是立足“实”字,将事实用科学严谨的手段向社会公布。比如将一些调查、数据、背景资料及时公开;在公示候选人工作实绩同时,对候选人的家庭背景、关系也作一个说明。三是立足“用”字,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公开。比如,以打造新时期网络舆论主流阵地为落脚点,办好、办活党建网站,建好融信息发布、党务管理、学习培训、社会动员、网络调查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服务平台。还比如,开通组工政务微博,利用微博平台,发布公告信息,直面公民问政,加强信息沟通。第四,建立舆情处置机制是保障。一是建立舆情监控机制。对主流门户网站以及本地网站的新闻信息和“会客厅”互动类网络社区、论坛等实施动态监控,即时掌握了解网络舆情动态,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二是建立舆情研判机制。编发组织工作网络舆情日志、舆情专报等,通过分析和研判,掌握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并分析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级别和程度,制定针对性的应急处置工作预案,明确回应原则、工作流程、先期措施、善后处理等内容。三是建立合作联动机制。组织工作涉及面较广,面对舆情,不能跳“独角舞”,需要建立联动会商机制来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所以需要加强与宣传、公安、纪检监察与媒体等单位的合作。比如,舆情事件发生后,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发言内容,并以宣传部门为主,统一信息发布口径。还比如,遇有换届选举等组织工作重大政策举措、重大活动、突发事件,要及时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邀请主流媒体参加,增强透明度,用正面宣传挤压各种噪音杂音的生存空间,用正面声音消解各种错误、反面观点的不良影响,增强舆情引导的权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