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舆情监测公司

六招叫你化解涉“疫”舆情丨政新微评

发表时间:2023-02-01 11:57

舆情监测

  信息的权威性既来自于内容,也来自于发布的平台和传播途径,在自身资源和影响力有限的情况下,应充分借助上级或是宣传部门搭建的新闻发布平台来传播。在疫情期间,多地都有省市区各级的例行新闻发布制度,如北京市每天下午都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行新闻发布会,现场有媒体记者采访,并通过多个平台和渠道进行网络直播。这样的权威平台,已经养成了公众看直播获得新信息的“习惯”,自身单位有适合的发布或回应内容,去登台发布自然能起到扩大传播的效果。通过新闻发布会方式是最传统也最具权威性的回应选择。

  传播圈里有句话,越短的消息越重要,越长的新闻越得解读。那么反过来思考,疫情期间政务信息的传播,就应该遵从,重要的消息可以简明扼要,勿需多言。有服务指向的内容,则应拉列细目,反复解释。一句话新闻,或是新闻中的核心点,比如封城或是解禁,比如高速的暂停收费和何时恢复,比如某个案件的立案调查和处理结果,只要本身有足够的典型性、特异性、指向性,就足以吸引公众兴趣,并迅速形成热门话题并持续一段时间,短发布的引燃作用明显,也或以为后续发展留足铺垫和发展的余地。

  长发布则应针对,出台的具有广泛覆盖面和服务功能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解释解读,比如政府公告通告内容,比如民航或高铁疫情期间的登乘规则等,别指望所有公众能直接看懂并正确理解措施内容,一定要同步进行详细注解,才能让措施尽快深入民心并理解和执行。

  公众最关注什么要及时回应,公众质疑点在哪儿,要有针对解释,拖而不决、断头新闻、避实就虚、一带而过,都不是有效化解舆情的方式。涉疫舆情中的关联和比照作用明显,相同或相近的情况,甲地快速回应,乙地沉默不语,或者甲地高限处罚,乙地从轻发落,这在公众看来就是天然的高下比照,反应出的就是某一地区或部门对待问题的态度,以及解决麻烦的能力。

  常说那句话,发生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融媒体公众围观的环境下的不当处置,形成错误累加,负面影响升级。因而,别寄希望于疫情期间的舆情热点会沉寂下去,或是一个热点被别一个热点取代,越早解决才更主动,被公众翻旧账,或者是当成同类事件的反面教材更加被动。要强调的是,疫情期间热点事件的舆情回应一定要完成闭环,既有调查就要有结果,有结果就得说依据,涉及单一部门的,采取动态进展性通报的方式,涉及多个部门的,采取接力阶段式通报的方式,让工作状态保持在公众视线中,既保持公关兴趣感,又让公众形成工作在继续,不会不了了之的印象。

  舆情是社会公众心理反应,舆情事件更是来源于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要牢记解决现实问题是第一位的,要让直接的涉事人和关系群体先得到平复,才能让围观群众心态和缓。次生舆情的规律就是多方持续发声,矛盾点频现,话题点增加,引导被质疑,事实被猜疑,结论出反复,公众不信服,情绪要发泄。

  由此,解决现实问题是做好舆情引导的前提条件,根据舆情需要,则要把现实工作提速扩面,升格升级。即要做好,还得让公众看得见,自己说是否解决了不算,当事人认同,围观者接受才是难点。所谓综合施策就包括,形成多方对一个事实的统一看法,让各方的对外发声主体上是一致的,以更多的细节来扩充事实,以更完善的程序来说明结论的严谨,避免在短时间内发生类似状况,解决一个问题的目的,是避免一类问题的再出现。

  官方发布是政务信息引导中的第一落点,网民跟评则是第二落点,权威媒体和自媒体时评则是第三落点,三个落点方向一致,才是舆情平稳落地的体现。如果重发布轻互动,只关注自身通报,而忽略了公众评价,很容易引发次生舆情。事实上,官方通过自身政务新媒体账号发布通报后,前5分钟的评论,甚至是前十条的评论是所谓“带节奏”的关键,有代表性,或跳跃性,或趣味性,或知识点的评论,很容易引起其他网民的跟风和站队,网民们的兴趣一是通报本身,二就是在评论中寻找与符合自己想法的评论去赞,或者发现对立或者是不喜欢的评论去踩去怼。

  因此,在通报之后的首轮跟评中,如果产生数条被普遍认同且情绪方向趋同的评论,则有利于网民主流观点。如果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代表性评论,则就突出了情绪的对立和冲突。同时,必须看到,权威媒体的评论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官媒评论既代表主流舆论的态度,更会影响到普通网民的认知,评论本身体现出了认可度和价值走向,是评价一起舆情事件是否顺利解决的重要参考。

  舆情是件挺复杂的事,有时候确实有运气成分,当迎合或者说是符合了某种社会期待时,很小的事情就能得到数亿的关注,而当错过了某个时机,非常努力完成的工作,可能在公众看来已然没了兴趣。因此,一个舆情处置过程中的发声时机、平台,甚至是具体时段都非常重要。通常,非正常工作时段的发声,一定表明了这起事件的不同一般之处。而倘若真是希望舆情发布后不要过热,那最好是融入在某起更热的事件中来通报。说到这点,还是指认识舆情要跳出就事论事和只顾自己的认知,要去预估公众,特别是本地网民的心理,要注意同一时间段内,其他地方的热点事件的走向。

  把握舆情应对规律,就是要提升站位,以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来看问题;要多做换位,不同的群体会有不同的感受,多以问题导向去提供发现自身工作中的欠缺,以及通报中的漏掉的盲区;守住本位,哪些是该本部门做的事,别缺位也别越位,不当背锅侠,也别干甩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