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舆情监测公司

网红医生摆拍造假:舆情分析与社会影响

发表时间:2024-06-13 10:53

近期,北京市网信办深入开展了“清朗京网·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依法处置了9000余个违规账号,其中包括粉丝数高达148.4万的“老陶说真话”。该账号因编造从医事实,自导自演脑血管爆裂病人抢救等内容而被关闭。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网红医生摆拍造假的问题,成为舆论的焦点。

 

事件背景

“老陶说真话”账号因发布虚假医疗视频而被关闭,这一事件揭示了网红医生在短视频平台上的造假行为。该账号不仅编造医疗事件,还发表了诸如“老陶一直不建议大家去做体检”“谁查谁有病,谁查谁不正常”等极具误导性的言论。由于普通人缺乏专业的医疗知识,这些言论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舆情分析

1. 公众反应

对于视频造假,公众早已深恶痛绝。尤其是涉及医疗领域的造假行为,更是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对“老陶说真话”账号的不满和愤怒,认为其行为不仅是对观众的欺骗,更是对医疗行业的亵渎。

 

2. 媒体报道

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广泛报道,揭示了网红医生摆拍造假的现象。一些媒体指出,不少短视频MCN机构正在为网红医生批量生产相同的故事模板,通过制造焦虑来吸引受众。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公众,还可能破坏医患信任关系。

 

3. 专家观点

医疗专家和学者也对这一事件发表了看法。他们认为,网红医生的摆拍造假行为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如果公众轻信这些虚假视频,可能会忽视正规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的治疗方案,从而延误病情。

 

社会影响

1. 医患信任关系

网红医生的摆拍造假行为可能对医患信任关系造成严重损害。如果公众对正规医疗机构和医生失去信任,可能会导致医疗纠纷增多,甚至影响到整个医疗体系的正常运作。

 

2. 公众健康

虚假医疗视频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直接威胁。比如,“老陶说真话”发布的“如果有一天我得了癌症,我绝对不会治”等言论,可能会误导一些患者放弃治疗,从而导致病情恶化。

 

3. 社会舆论

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舆论,公众对网红医生的信任度大幅下降。许多人开始质疑短视频平台的监管能力,认为平台应对内容进行更严格的审核,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监管措施

1. 政府监管

监管部门对于视频摆拍造假,一直在加大整治力度。今年4月底,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整治重点就包括“自导自演式造假”。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中,也明确规定要加大对涉医网络直播带货、信息内容、传播秩序等的监管力度。

 

2. 平台责任

网络平台也应积极履行自身的把关责任。近年来,创业、“三农”等领域也曾出现过大量摆拍视频,误导公众信以为真,以此博取流量。按照现在社交平台的算法和技术,应该不难发现一些视频存在内容、话术高度重复的现象,如果发现违规行为,平台应及时下架和处罚。

 

3. 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也应加强对医生的管理和培训,确保医生在进行科普宣传时,能够遵循专业伦理和科学原则。对于那些追逐流量、剑走偏锋的医生,医疗机构应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以维护行业的声誉和公众的信任。

 

未来展望

1. 规范化管理

未来,医疗健康领域的内容运营规则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要严厉打击雷同文案、摆拍造假、仿冒蹭热、拼凑剪接等行为,确保公众能够获得真实、科学的医疗信息。

 

2. 扶持真科普

应积极扶持那些真科普、负责任的医生,而不是那些追逐流量的网红医生。通过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让真正有价值的医疗科普内容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播。

 

3. 提高公众素养

提高公众的医疗素养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公众能够具备基本的医疗知识和辨别能力,从而减少对虚假信息的依赖。

 

结论

网红医生摆拍造假事件不仅揭示了短视频平台上的乱象,也暴露了医疗科普领域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监管、规范管理和提高公众素养,才能有效遏制这一现象,维护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多真实、科学的医疗科普内容,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