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诗雨摄
昕搜记者 苗诗雨 李贝贝 北京报道
2023年以来,快速发展的储能行业“喜忧参半”。
一方面,海辰储能、海博思创、双登股份等多家储能企业发布IPO相关动态,湖南、四川、湖北、广东等多地区多个储能项目密集开工、并网。
但另一方面,记者多方调查采访也发现,在上半年行业一片欣欣向荣景象背后,政策标准待统一、人才紧缺等问题显现。业内多位人士向记者表示,繁荣发展之时,储能行业也需进一步对价格、安全、政策等标准进行完善。
储能企业IPO提速
2023年以来,我国储能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根据CNESA统计数据,2023年6月我国招标项目储能规模合计5.0GW/15.0GWh,环比增加163%/142%,中标项目储能规模合计3.8GW/13.8GWh,环比增加3%/8%。
储能行业专家鹿坚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2年以来,新型储能行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进入2023年储能市场持续火热,主流产品供不应求,头部企业订单排队。预计未来三年市场都将保持高速增长。
行业持续景气、订单活跃同时,我国储能企业IPO进程显着提速。
6月20日,海博思创递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招股说明书;6月28日,双登股份递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7月3日,海辰储能在厦门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登记。另还有海科新源、康鹏科技于近日上市交易。
从企业经营范围来看,海辰储能、海博思创、双登股份等上述公司主营业务均与储能行业相关。
例如,海辰储能主要从事锂电池核心材料、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海博思创为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供应商;双登股份储能业务聚焦工商业液冷锂电储能系统、风冷锂电储能系统、1.2MWh铅碳电池集装箱储能解决方案及户用储能。
多地启动储能示范项目申报
记者调研获悉,在储能企业加速IPO同时,各家企业储能项目也密集投产、开工。
7月13日,新华发电莎车光储一体化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其中,配套储能电站规模达200MW/800MWh,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电化学储能电站。7月5日,西部(重庆)科学城智慧储能科技示范项目——科学谷储能电站(含谷宝洪100兆瓦/200兆瓦时储能电站)正式并网。这也是西南地区首个并网运行的百兆瓦级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
上半年储能企业布局加速,政策层面也不断加码。
6月16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表示本次示范工作以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产业化发展为目标,组织遴选一批典型应用场景下,在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具有竞争潜力的各类新型储能技术示范项目。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省、山东省、山西省等多地就储能发展也已发布开展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申报的通知。
储能行业发展需“标准化”
不过,需要关注的是,储能行业火热发展的背后,上、中、下游各环节的标准制定仍待进一步优化。
以电化学储能为例,目前碳酸锂期货和期权合约尚未明确上市交易时间,上游原材料碳酸锂价格的不稳定性风险尚存,锂电池等储能产品利润空间存不确定性。
产品层面,以电芯容量来看,储能行业280Ah电芯正向300-320Ah电芯升级,能量密度不断提升,当下包括瑞浦兰钧、蜂巢能源、鹏辉能源等都已推出超300Ah大电芯产品。但据记者了解,当前不同储能企业的电芯产品良率存在参差。
在鹿坚看来,以电化学储能产品为例,未来大容量电芯是发展趋势,将有效降低单位成本。“目前储能系统的毛利空间大概是15%左右,未来大容量电芯,高电压产品和一体化集成技术将有力推动储能行业的平价化,保障储能企业的规模效益。”鹿坚表示。
而从终端应用来看,目前储能产品的配置要求也尚未达成较统一的标准。参考年内广东、山东、河南等地区政策,新能源项目中储能配比约在10%-20%,配储时长多为2h。但其中有部分地区政策鼓励配储比例为25%,个别地区还存在“新能源项目不配储能暂不考虑并网”的情况。
“各地区政策的不统一,对企业来说,前期研究、沟通需要耗费较大精力,而个别地区政策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调整。整体储能行业政策‘稳定性’需要提升。”某企业储能业务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不过,也有储能企业市场相关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虽然目前储能各环节存在不稳定因素,但整体来看,无论是政策还是市场,都是鼓励储能行业发展的。任何行业发展都要给政策和市场一定时间,去进行标准化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在采访过程中,业内多位人士多次向记者表示,储能行业未来的发展是人才的竞争。记者了解到,由于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相关专业人才较为紧缺。
储能行业一位资深分析师向记者强调,储能行业尤其是电池领域,每个环节的良率、直通率、经验都是十分重要的,学校目前培养的学生缺乏实际应用的经验,大批量的专业人才上岗应用还需要时间。
鹿坚也向记者表示,“储能行业的人才储备,涉及电化学,电力电子,电气工程,机械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还需要极强的项目应用端经验积累,人才储备可能会在5年左右有明显改善。”
此外,就储能火热发展的态势,鹿坚也向《华夏时报》记者提醒道,目前行业诸多跨界企业涌入,部分企业缺乏电力行业的积累,在项目快速上马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共同促进储能行业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张子鹏 主编:张豫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