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企业制作舆情分析报告的注意事项
感谢数字公关网的合作与帮助,我是舆情分析师jimmy我的分析报告多次入选国家重要部门,报社专栏,在事业单位做舆情分析已经有十多年,目前是自由职业,专业撰写的舆情分析报告
联系电话:400-885-9575
原创:人民日报前专业舆情分析师-jimmy
一、舆情服务内容
在喧嚣嘈杂的舆论场挖掘提炼出最有价值的信息
对舆情态势进行研判并实时预警
将独立客观的分析报告递到决策层手里
为服务对象了解互联网信息,观察网络动态,处置危机提供决策参考
我所具备的能力
舆情监测系统使用能力:
使用舆情系统对网络信息进行采集、筛选、分析、研判,帮助企业/社会管理者精准梳理“民意”
分析社会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研判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当前存在的浅表问题或舆情的演绎态势提出合理化建议
十年舆情工作,专业的舆情师为您提供分析、整理、研究报告。
舆情分析能力:
综合运用传播学实证与反思、宏观与微观、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基本研究思维,对诸如网络媒介环境、社会结构压力、网民心理等要素进行很有见地的探讨,不仅具有丰富的舆情实操经验,还为舆情研究贡献有价值的思想。
能够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脉搏,帮助政府和民众凝聚社会共识。在舆情事件波云诡谲的时候,精确研判网络舆论的发生、发酵和消解的拐点,推动各方达成矛盾和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二、舆情分析报告的撰写态度
1、干的是技术活,操的是老板心。在传统媒体时代,品牌营销主导信息发布,拥有主动权和话语权;但在移动互联的新媒体时代,网络社会权力“去中心化”使品牌难以控制舆论的方向,说什么疑什么,大企业话语权在舆论场不断被稀释。舆情分析师的使命在于,从公正、公平的价值立场出发,推动网络舆论的企业、公众与媒介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也就是“打造品牌口碑提升美誉度”。由于服务对象以及现实工作的考量,本人站在企业的立场,无参加非法组织或活动的不良记录,能严格遵守相关保密规定。
2、熟悉企业公关生态。一些企业以公共利益为挡箭牌,出现损害公众权益的事件,极大地侵害了公众、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的权利,导致舆情迭起,品牌口碑一落千丈。品牌信誉一旦严重受损,民众与企业在现实中会出现难以沟通的“黑障区”,企业的各项意图均无法实现,即使强行执行相关活动,也会带来企业成本高昂的后果,并且效率低下。虽然整天泡在真相模糊、戾气蔓延的舆论场,但能够正确认识公关矛盾,对企业公关生态缺乏了解,势必会受认知失衡与舆论暴力的影响,难以保持客观理性的头脑。熟悉企业公关生态打通不同经验之间的共享与对话,实现企业品牌方和用户方立场的自由切换。
3、了解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特指大企业公关部门对于工作任务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的各项安排和管控模式。研究组织结构中部门、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比如:职能部门的交叉和重叠、纪律处分条例等各项明规则;论资排辈、裙带关系等潜规则),理清舆情研判思路,更好的把握社会舆情与网络舆情的交互作用。舆情也是人情,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映射,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发展必然也以某一现实事件为背景和基础。了解组织结构,是为了弄清楚职能部门的权力边界和职责范围,需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力争做到“门儿清”。此外,互联网自由、互动的特性经常冲击管理的空挡和盲角,这些地方容易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堰塞湖”,不可不察。
4、知晓人事变迁。从常规服务的角度看,舆情工作主要是为行业龙头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他大型企业决策者提供舆情信息的监测及数据整理。春江水暖鸭先知,主管或服务单位领导同志的职务变化,自然也在监测的范围内。从舆情研判的角度看,主要领导的变化,也能体现企业发展的态势。有些知名的媒体公号,经常对人事变迁进行解读,抽丝剥茧、寻幽抉隐,这也是jimmy的基本功之一。
三、懂舆情理论
1、理论研究,把握社会脉搏
舆情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领域,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之路,灵活自如地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将视角放在系统探究网络舆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面,阐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规律和作用机制,努力帮助作为舆情客体的企业单位了解新媒体特性及网络舆情的结构性特点,动态解释舆情主客体之间的互动,适应舆情新常态。
网络舆情理论研究最终的落脚点,是为现实舆情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舆情分析师通过对网络舆情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的研究,从理论上深入理解网络舆情的内涵、特点,有助于切实分析网络舆情的应对现状,积极探索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路径选择。国内不少舆情团队在网络舆情和政府治理,网络媒体的“舆情功能”,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变动等重要理论问题上有突破和发展。一些舆情分析师从理论层面对网络舆情工作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了设想和构建,通过网络舆情研究带动了舆情基础理论研究。
2、实务研究,创新工作方法
移动互联时代,网络形态发展趋势复杂多变,舆论场阵地转换频仍。研究并掌握微博、微信和移动终端使用者的特点,善于总结出网络舆情变化的一般规律,才能更精准地把握舆情演绎途径,也才谈得上去应对引导舆情。从合作单位的角度而言,实务研究协助其创新工作方法,及时回应公众的合理诉求;从公众的角度而言,实务研究协助合作单位与线下数据对接,使得民意研判更精准。成熟的舆情分析师,从舆情监测取样、分析、研判和应对等角度入手,结合舆情实战案例,可以探讨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的监测与研判。
网络舆情实务研究的目的,是推动企业管理迈上新台阶,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研究和管理,从感性决策到理性决策。舆情分析师对于舆论环境应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如果结合舆情团队学科背景多元,以及有着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的优势,可以灵活地设置研究课题,进行实务分析。在高强度的舆情操练中,舆情团队特有的实战敏锐性与舆情分析师研究方法的科学运用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发现舆情背后的本质问题,从而为合作单位提出更多的合理化建议。
3、应用研究,优秀的新媒介素养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来临,整个社会舆论生态出现了全新的变化。社交媒体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导致了具有煽动性的极端言论更容易吸引眼球,从而使其大量的产生和传播获得可能。“微时代”网络空间的思维方式、社交方式、情绪色彩构成光怪陆离的舆论生态,任何原本活跃于“线上”的群体情绪,都可能转变为“线下”的群体事件。社交媒体不只是更新了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的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创新了社会动员的方式。网络世界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绑架了现实社会,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整个社会情绪产生裂变的核心,构造了舆论场上的新势力。
随着互联网及其应用向着移动泛在、多终端整合、微众即时互动、个性化方向发展,从事互联网信息监测、整合分析的舆情分析师理应与时俱进。比如,为了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社会关系变化,积极构建更大、更好的社交网络;不断创新学习方法,学习研究各种新兴媒介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术;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强大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换言之,普通网民对社会言论可能是一般关注,但舆情分析师则要以事件为分析维度,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实现人、事、情、理、法等多维度交叉分析、关联分析。
4、市场研究,关注产业现状
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还促成信息传播格局的大变革。民众对品牌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已经成为企业品牌口碑和管理提升的重要依据。网络已然全面渗透人类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企业决策时都不能忽视社情民意的存在。由此,网络舆情服务具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在传统媒体转型的当下,舆情业因之成为新兴的产业形态。
舆情服务是小众市场,但市场潜力巨大。尽管当前存在无序竞争、良莠不齐等行业乱象,但规范化、专业化、品质化是舆情业务“升级换代”的主流方向。舆情产品的市场细分有赖于服务的专业程度,但在具体路径上会有所差异。比如:IT、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深度研究报告,依托于新闻网站的舆情刊物,意见领袖藉公信力引领的粉丝经济,党政机构的舆情系列培训,基于舆情监测系统的商业模式,危机公关类型的引导处置服务,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修复的正面策划等。
四、舆情分析师“必杀技”get
1、信息采集;
舆情信息所反映的往往是人们对公共事件、话题的政治态度,与执政者和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密切相关。个体的情绪态度,某一个人的说法不具代表性,只有一定范围或一定数量的公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意见、要求和思想,才构成舆情。比如,人们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关于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决策部署出台前后的思想动态,公众在一个时期内对国家和地方形势的看法等。
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大众往往通过社区、QQ群、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传播网络信息。这些具体形态的舆情信息隐含着民众情绪,彰显着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其产生根源、发展态势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都需要进行及时的抓取和挖掘。
就舆情信息收集的技巧而言,实际上是培养“网感”的过程。这方面除了舆情意识的培养,还要熟悉网络语言,主动适应网络生态。在具体方法上,可以通过百度等公网搜索工具,或者借助舆情监测平台,反复设置不同的关键词,收集抽样媒体评论和网友言论,在EXCEL中归类和制作图表,重要言论还要收藏在WORD文档中,及时保留链接。
2、信息筛选
抓取海量信息之后,如何及时准确的筛选出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信息?目前,网上水军肆虐,存在着非理性、情绪极端、虚假片面、支流声音变主流等问题。这就要求筛选网络舆情信息的时候,辨证地看待网上舆情,冷静分析,切莫跟风乱跑。
在实践中,舆情信息的筛选是随着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随着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而发生,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故而需要我们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预处理,从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的全局出发,及时将重点舆情及需核心关注的信息筛选并推送,确保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媒体关注焦点、舆情级别“不走样”。
信息筛选还必须警惕虚假舆情,排除其对真实舆情的干扰,防止在信息收集筛选中出现误判现象。一般来说,网络信息的挖掘收集、概括剖析、抽样统计,主要围绕“社会全局、领导统筹、群众利益”展开。同时,由于网络信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特别是在舆情甄别上,要特别重视来自网络的第一手舆情信息,发挥人工清洗在舆情信息去重、筛选中的主观能动性。
3、分析研判;
网络舆情研判的渠道和方法是开展网络舆情研判的途径,是整个舆情搜集机制建设的重点与难点。目前,业界尚未对网络舆情研判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模式和规范,就各地各部门采用的常规方法而言,主要包括了人海浏览法、关键词搜索法和案例库比对法等。舆情分析不仅需要对纷乱的网络舆论生态心中有数,还需要扎实的数理统计技能,摸准政府运作和企业管理的规律,准确地进行舆情研判,对症下药提出应对建议。
舆情分析往往牵涉到热点话题识别、转载识别、多文档摘要、倾向性分析、文本聚类与分类等功能。这就需要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会有什么趋势?只有方法科学恰当,分析出哪些是正面的值得利用的信息,哪些是负面的要马上引导的信息,才能在复杂的表象下面找到问题的实质,系统阐述舆情形成原因、现状问题及趋势研判。
信息的深度对决策服务影响很大,如果只停留在就事论事,没有深入分析,让人看不出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舆情信息的深度源于理性专业的研判,这就需要舆情分析师灵活运用舆情数据的结果,评估分析并编制评估分析报告。一篇舆情信息能否进入领导视野,能否对领导决策起到参谋作用和参考价值,关键在于它的分析是否深入和准确,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4、对策建议;
对策,顾名思义,就是“我该怎么做?”“我要做些什么?”一个事件,从发源、发酵到爆发,震荡或平息,社会管理者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好“导火索”,网络舆情“水葫芦效应”就可能撩拨网民情绪,导致官民之间的不自觉对立,造成社会结构的脆弱和不稳定。所以,舆情工作者要在研判舆情信息的基础上,对舆情危机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提出务实可行的对策建议,通过对最早信源、关键拐点、传播路径、覆盖受众、影响指数等数据集成处理的基础上把握态势,预测走势。
舆情的本质是民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对社情民意的考量,将是一切舆情对策的出发点。提出对策除了注意把握传播过程、参与主体外,还要以实效性和导向性为基础,契合公众核心关切,从不同角度对传播路径、信息变化进行跟踪统计和分析,因势利导,真诚、切实地解决事件本身,最大限度地平息民众的不满和关注。
5、现场处置;
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是一项敏感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预判失误、处置不当,则小事变大、大事变炸。所以,相关的工作应在洞悉网络舆情特性的基础上,从“抓选析策”做起,完成舆情工作的“闭环”处理。舆情处置的过程,就是推动舆论由混杂无序、多元对立的混沌状态逐步转向结构有序、共识度高的主流舆论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舆情分析师要尽力协助社会管理者总揽全局、聚合资源,推动其放下身段学会倾听、学会回应甚至学会道歉。
如果在处置过程中出现“高烧不退”甚至升级蔓延的局面,舆情分析师还要根据服务单位的请求前往现场处置,其原因是:到达现场可以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分析师可以及时掌握原生态的信息,避免信息过滤、转手带来误判;分析师到达现场有助于与当地党委政府、职能部门面对面沟通,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参与舆情会商,便于全面准确的掌握舆情动态,推动领导做出及时有效的决策;成熟的舆情分析师到达现场,还有助于统筹网上网下两个“战场”,打通前方后方两个“指挥部”,对事件妥处极有必要和帮助。
舆情服务是一项跨学科、复合型产业,产品及服务涵盖了舆情监测系统及技术支持、形象修复、风险管理、舆情培训等诸多内容。现在,舆情服务在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图景中日趋重要,已经不只是社情民意的简单收集归纳,也不是公共关系层面的斡旋解围,而是沿着行业分析、辅助决策、战略规划、创新管理等智库化、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毫无疑问,社会的需求对舆情分析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舆情分析师,不仅要深入研究网络新业态和文化现象,掌握网络舆论背景和新媒体传播规律,还要做好技术整合和模式创新,了解我国互联网的政策、法律法规及网络信息安全等概念,从告诉受众“是什么”,到解答“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一认识渐进的过程,不仅是舆情服务提档升级的过程,也是舆情分析师成长的过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