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涉嫌信披违规,*ST日海突遭立案调查!连续3年年报披露有误,曾多次延期回复问询函
昕搜记者 齐萌 张智 深圳报道7月13日,*ST日海(002313.SZ)发布《关于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告知书》的公告。
公告显示,公司于当日收到中国证监会对公司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进行立案并调查相关情况。
但对于涉嫌信披违规的具体事项,*ST日海并未披露。对此,上海市光明律师事务所律师付永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或者公告的证券发行文件、定期报告、临时报告及其他信息披露资料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可能会被立案调查。
同时,记者发现,公司曾三度延期回复深交所年报问询函,并两度延期回复二轮问询函。此外,公司连续3年财务数据披露有误,财务数据调整后,2021年公司净利润、扣非净利润由盈转亏。
就相关问题,本报记者致函*ST日海,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曾多次延期回复问询函
*ST日海在公告中表示,2023年7月12日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中国证监会”)对公司下发的《立案告知书》(证监立案字007202318号),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进行立案并调查相关情况。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情况正常。
对此,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立案调查对公司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公司的声誉受到损害,投资者和市场对公司的信任度可能降低,股价可能受到影响;其次,公司需要配合调查,可能需要提供相关文件和信息,这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最后,如果调查结果证实公司存在违规行为,公司可能会面临罚款、行政处罚甚至退市等严重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涉嫌信披违规的具体事项,*ST日海并未披露。
据本报此前报道,4月21日深交所下发对《*ST日海年报问询函》,深交所对*ST日海提出13个问题,并要求公司说明三大板块主营业务收入均下滑原因,说明与生产相关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充分,说明公司是否存在短期偿债风险,说明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是否存在不确定性等。
而后*ST日海三度延期回复后,终于在6月10日回复深交所表示,2023年通信市场复苏势头强劲,随着国内数字基建的投资力度加大,运营商及政企客户招标频次和规模同比有所增加,对公司无线通信模组业务、通信设备业务、工程服务业务有积极的影响,公司将积极把握市场机会,争取更多项目机遇。预计2023年度公司相关业务销售收入将有所增加。
然而,根据公司披露的《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35亿元,同比下降26.30%,净利润为-0.73亿元,亏损额同比增长48.84%。
对此,深交所于6月12日再次对*ST日海下发二轮问询,要求*ST日海说明2023年第一季度经营业绩未能改善的原因,公司在回复中提出的聚焦主业、降本增效措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进一步核实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是否存在不确定性。
此后,*ST日海又两度延期回复,至今仍未给出回复。
连续3年财务数据披露有误
记者发现,4月17日*ST日海发布《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公告》。
公告显示,*ST日海第五届董事会第四十九次会议、第五届监事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议案》,根据相关规定,公司对相关会计差错进行更正,涉及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的合并及母公司财务报表。
其对财务报表的调整包括补计提坏账准备、补计提合同资产减值准备、补计提合同履约成本减值准备、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补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重新确认其他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重新确认应当减值的商誉金额、确认分期付款的销售收入、调整收入成本、调整长期应收款等。
2019年—2021年,公司应收账款分别上调1.97亿元、6.04亿元及3.25亿元,存货分别下调4.41亿元、2.68亿元及4.23亿元,合同资产分别下调0元、9.11亿元及7.48亿元,长期应收款分别上调1.07亿元、3648.15万元及2.85亿元,未分配利润分别下调2.15亿元、4.28亿元及6.13亿元。
此外,2019—2021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下调1352.30万元、2.14亿元及1.89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下调1352.30亿元、2.13亿元及1.85亿元,调整过后,公司2021年净利润、扣非净利润由盈转亏。
后6月16日,公司发布了2019年及2020年的年度会计差错更正后财务报表,并表示延期披露会计差错更正后2021年年度审计报告。
对此,有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立案调查很可能与公司连续3年财务数据披露有误有关。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出现如此多的差错也可能是由于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审计和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或者是由于管理层的失误和不当操作等。至于是否涉及财务造假嫌疑,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和判断,不能妄下结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