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储能通吃!千亿市值恒力石化二度分拆康辉新材,“借壳”上市背后在下一盘大棋
截图自东方财富网昕搜记者 苗诗雨 李贝贝 北京报道
储能赛道的火热,吸引了诸多资方目光,其中不乏多家上市公司跃跃欲试。7月4日晚间,化工板块千亿元市值的恒力石化(600346.SH)发布公告,称计划通过“分拆”+“借壳”的方式推动康辉新材上市。
据悉,这是A股首个民企主导的分拆上市,也是恒力石化在2022年4月首次分拆终止后再次启动。康辉新材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四大领域,电子电气领域、光学领域、新能源领域和超薄应用领域,应用在包含动力电池、储能等新能源场景中。
记者梳理获悉,这也是自6月初以来,恒力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松发股份在计划收购安徽利维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后,旗下上市公司又一次在储能领域有所动作。
恒力石化方面相关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本次分拆重组上市,不仅可以使恒力石化和康辉新材的主业结构更加清晰,同时也有利于恒力石化和康辉新材更加快速地对市场环境作出反应,降低多元化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
“分拆”+“借壳”上市
按照公开信息,本次分拆上市,将通过“借壳”形式完成,大连热电(600719.SH)拟通过向康辉新材全体股东发行份购买其合计持有的康辉新材100%股份,进而实现恒力石化分拆康辉新材重组上市。
本次交易完成后,大连热电将成为康辉新材的控股股东,恒力石化将成为大连热电的控股股东,国内将出现又一新材料领域的上市公司。
按照公示康辉新材经营内容,其产品主要聚焦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研发和制造覆盖了上游原料、母粒到中游薄膜、塑料到下游涂覆、改性等深加工环节的业务全流程。
恒力石化方面相关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后续康辉新材也将推动包括功能性光学膜、制程离型保护膜、锂电隔膜、复合集流体基膜、光伏背板基膜等高附加值产品的重大项目建设。
记者了解到,这并不是恒力石化首次推动康辉新材分拆上市。2022年4月份恒力石化便就“借壳”上市发布过相关公告,只不过在同月,分拆上市宣布终止。原因为大连热电自查发现,大连热电2021年度存在资金被控股股东占用情形,鉴于前述资金占用情形将导致本次交易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终止本次分拆上市。
康辉新材净利润情况引关注
从资本市场情况来看,本次分拆上市并未激起股价太大水花。7月5日恒力石化股价小幅上涨,截至7月5日收盘增幅1.67%;7月6日恒力石化股价涨势未能延续,截至收盘股价跌1.09%,总市值为1019亿元。
从股吧情绪来看,就分拆上市一事股民看法不一。部分股民认为此次上市后能达到双赢,但也有部分股民仍偏谨慎。实际上,本次拆分记者也留意到恒力石化在相关公告中叙述多项提示性风险,包括市场竞争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股票市场波动的风险等。
近三年康辉新材净利润。截自恒力石化相关公告
而通过披露的主要财务指标来看,近三年康辉新材的净利润存在不稳定性,2022年虽然营业收入基本维持2021年同期水平,但净利润约为1.70亿元,对比2021年11.18亿元净利润大幅下滑。
根据未经审计财务数据,康辉新材2020年度、2021年度和2022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值)分别为4.87亿元、10.24亿元和1.70亿元。结合财务数据情况分析,恒力石化上述提到的市场份额及价格波动风险犹存。
恒力石化相关人士就净利润问题向记者表示,“2023年,随着原油价格持续回落、消费复苏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大力支持,盈利能力正在恢复及改善。”
据悉,康辉新材目前研究领域包括中高端MLCC离型基膜、偏光片离型保护基膜、OCA离型基膜、环保RPET基膜、复合集流体基膜、锂电池制程保护膜、感光干膜用基膜、超薄电容膜和PBS类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恒力集团的储能大棋
值得关注的是,康辉新材的分拆上市,也是近两个月以来恒力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第二次在动力电池及储能领域有所动作。
6月12日,恒力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松发股份发布公告,称计划收购安徽利维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下称“安徽利维能”)股权。根据资料,松发股份主要经营陶瓷业务,安徽利维能则是专注于储能和轻型车动力电池产品及其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锂电池生产企业,公司核心产品应用在便携式储能、户用储能、通信和基站储能、城市出行、工业搬运和铅酸替代等场景。
而此次康辉新材主营业务应用场景也与安徽利维能类似。据恒力石化方面介绍,康辉新材拥有年产38.5万吨BOPET功能性薄膜产能;拥有基于自主技术建成的国内单体最大的年产3.3万吨PBS类生物可降解塑料产能;拥有年产24万吨PBT工程塑料产能,是国内最大的PBT生产供应商。
前述收购、拆分上市,也就意味着恒力集团未来将在炼油、石化、聚酯新材料和纺织全产业链发展基础上,进军动力电池及储能赛道,化工、储能两手抓“棋局”显现。
恒力石化方面相关人士还向记者透露,未来康辉新材将覆盖从上游原料到中游薄膜、塑料再到下游涂覆、改性等深加工环节的业务全流程,具备技术领先、全产业链与一体化的综合竞争优势。
责任编辑:张子鹏 主编:张豫宁
页:
[1]